防汛抗旱等级 国家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级别介绍
国家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级别介绍
国家防汛应急响应级别分为四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应对措施和责任机构。当发生不同级别的洪水或干旱灾害时,会启动相应的响应机制,以确保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汛抗旱工作。
Ⅰ级响应是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由国家防总总指挥主持会商,防总成员参与,启动国务院批准的防御方案,部署防汛抗旱工作,派专家赴一线指导,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汛(旱)情通报》。财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国家防总办公室调度物资,交通部门保障物资运输,民政部门救助受灾群众,卫生部门派医疗队伍参与救治和疾病防控,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行动。
Ⅱ级响应针对较大规模的洪涝或干旱,国家防总副总指挥主持会商,部署工作,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指导。流域防汛指挥机构调度资源,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紧急防汛期,加强值班并组织防御和抗旱工作。
Ⅲ级响应适用于多个省区同时受灾的情况,国家防总秘书长主持会商,派出工作组指导地方,流域防汛指挥机构加强监控和调度,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具体安排防汛抗旱,省级电视台发布汛情通报,各部门全力配合。
Ⅳ级响应针对较小规模的洪水和干旱,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持会商,相关机构加强监视和指导,调度水利工程,采取防守或抗旱措施,并上报工作情况。
这些应急响应级别旨在确保在不同灾害情况下,各级防汛抗旱机构能够迅速、有序地采取行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基础设施的稳定。
扩展资料
国家防汛应急响应级别,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和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领导组织全国防汛工作的应急响应机制。国家防汛应急响应级别共为四级,其中Ⅰ级为最高级别。
防汛应急响应等级一二三四区别
防汛应急响应等级一二三四区别如下:
1、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主要防洪河道干流出现超标准洪水;需要启用滞洪区;主要防洪河道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大中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或位置重要的小型水库发生垮坝。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相应
主要防洪河道干流接近保证水位;主要防洪河道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发生区域性严重洪涝灾害;小型水库发生垮坝。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主要防洪河道出现重大险情;大中型水库出现较大险情;发生区域性洪涝灾害;当山洪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4、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四级响应
主要防洪河道堤防出现险情;大中型水库出现险情,小型水库出现重大险情;中小型河道堤防出现较大险情;主要防洪河道超过警戒水位;发生局部暴雨和山洪灾害。
防汛的注意事项:
1、雷雨天气时,避开灯杆、电线杆、广告牌、变压器、电力线及其附近的树木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避免遭受雷击或被倒下的重物砸到。
2、洪水来临时,要避免在低洼地带、水库、河流、池塘等危险区域逗留,严防溺水事件发生。
3、在室外时,不要使用有金属杆的雨伞及其它带有金属杆的物品,雷雨时要关闭电子设备,尽量不要用手机或者座机拨通电话,或使用电话线等上网。
4、时刻注意安全警示标志,不要靠近路沿石行走,看到雨水打漩涡的地方,小心绕行,避免掉入缺失井盖的下水道中。
文明社会的基本解析
“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一般认为,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文明)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各地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用作一般的指南。”在蒙昧时代,人类还没有所谓的文明,而且这一时期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早在约300~3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但是,直到大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曙光才出现。
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
即阶级社会。由于剩余产品和阶级的出现,人类社会结束了野蛮穴居时代而进入国家时代,社会生活文明化,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进步,促使社会文明程度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