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法律分析:1.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应急机制与这四个阶段的应急活动密切相关。扩大应急救援主要是提高指挥级别,扩大应急范围等。
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
法律分析:1.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将研究制定应急救援领域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标准、技术规范,国家级规划编制,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编制,应急预案综合协调衔接,中央部门直接组织的全国性应急预案演练等,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将研究制定应急救援领域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标准、技术规范,地区性规划编制,地方应急预案编制,地方应急预案演练等,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2.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将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和事故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管理、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建设与运行维护、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将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与运行维护、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确认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三条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完整的应急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
完整的应急体系包括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律基础、保障系统
组织体制
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而救援队伍则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运作机制
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分为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四个阶段。应急机制与这四个阶段的应急活动密切相关。应急运作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这四个基本机制组成。
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基本原则。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与现场指挥,或场外指挥与场内指挥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的模式,无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单位的行政级别的高低和隶属关系不同,但都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统一号令,步调一致。
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扩大或提高应急级别的主要依据是事故灾难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是升级的最基本条件。扩大应急救援主要是提高指挥级别,扩大应急范围等。
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法律基础
法制建设是应急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有关的法规可分为
4个层次: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如紧急状态法,公民知情权法和紧急动员法等;由政府颁布的规章,如应急救援管理条例等,包括应急救援在内的以政府令形式的政府法令、法律等,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变准或管理办法等。
保障系统
列于应急保障系统第一位的是信息与通讯系统,构筑集中管理的信息通讯平台是应急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应急信息通讯系统要保证所有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物资与装备不但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源,而且还要实现快速、及时供应到位;人力资源保障包括专业队伍的加强,志愿人员与其他有关的培训教育;应急财务保障应建立专项应急科目,如应急基金等,以保障应急管理运行和应急反应中各项活动的开支。
参考资料: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UyCpfM57oTOpgz0FvqDh2AG2JaXSi1yp4_kdP1ODwcMHM4lwrp0ybzkxzxa5KWoaTkOeGvVF7WjN8qEx7OKAeMacwU1UcnR-FvyYc7qWQi
完善的事故应急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包括总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以及附则、附录等内容。1.总则
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3.预警和预防机制
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建议分为四级预警)。
4.应急响应
包括分级响应程序(原则上按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信息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11个要素。
5.后期处置
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
7.附则
包括有关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国际沟通与协作,奖励与责任,制定与解释部门,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等。
8.附录
包括相关的应急预案、预案总体目录、分预案目录、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