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应急预案的体系构成
1、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2、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3、急救援措施。
3、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应急预案编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应急预案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
1、以人为本
应急预案的核心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在编制过程中,必须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置于首位,考虑到人员疏散、医疗救援、心理援助等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2、依法依规
应急预案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的标准要求。在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法律法规的适用和相关程序的规定,确保应急措施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符合实际
应急预案要贴近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资源、技术和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预案应基于科学、可靠的数据和信息,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预案措施。
4、注重实效
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是为了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因此预案必须具备实效性。在编制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各种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影响和风险,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协调的有效性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确保预案在实际应急情况下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应急预案编制的主要目的:
1、提前准备,快速响应
应急预案的编制旨在提前准备,以便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地响应和行动。通过制定详细的预案流程和操作指南,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资源,协调各方合作,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和风险。
2、组织协调,高效应对
应急预案的编制有助于组织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专业救援队伍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预案明确了各方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了信息共享和指挥调度机制,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紧密配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
3、保障人民安全,减轻灾害影响
应急预案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通过预案编制,能够提前进行风险评估和灾害防控规划,明确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救援措施和应对策略。合理有序地组织疏散、抢险救援和医疗救治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益。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基本要求
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迅速有效处置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宣传、教育、培训、演练、评估、修订及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管理实行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综合协调、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负责;各分管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专项性工作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生产安全事故类型,针对具体场所、装置或者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应急救援管理基本规定有哪些
1、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救援管理应包括建立组织机构,预案编制、审批、演练、评价、完善和应急救援响应工作程序及记录等内容。2、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明确领导小组,设立专家库,组建救援队伍,并进行日常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明确应急设备和器材储存、配备的场所、数量,并定期对应急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查、维护、保养。
4、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管理和环境特征,组织各管理层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应包括:
1)紧急情况、事故类型及特征分析;
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与人员职责分工;
3)应急救援设备和器材的调用程序;
4)与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和外部政府、消防、救险、医疗等相关单位与部门的信息报告、联系方法;
5)抢险急救的组织、现场保护、人员撤离及疏散等活动的具体安排。
5、建筑施工企业各管理层应针对应急救援预案,开展下列工作:
1)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交底;
2)定期组织组织专项应急演练;
3)接到相关报告后,及时启动预案。
6、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实战的结果,对事故应急预案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组织评价,必要时进行修改和完善。